江汉平原的核心区域在线配资平台网址,特别是天门、仙桃和潜江一带,一直流传着“周天官一本筑九口”的说法。所谓的“周天官”,指的是明朝时期担任户部尚书及太子太傅的周嘉谟;而“九口”则是指汉江的多个支流及其分流口。
经过历史资料的梳理,尽管“周天官一本筑九口”这一说法未出现在正式的史籍中,但汉江“九口”逐步被堵塞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只不过,这一工程并非单凭“周天官”一人之力所能完成,而是多方势力长时间博弈、争论的结果。而且,这一堵口工程并非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,而是跨越了很长的历史周期,逐渐落实的。
那么,“九口”究竟指的是哪些地方呢?
展开剩余81%这一说法或许来源于光绪年间《京山县志》对汉江堤防的记载,内容大致是:“钟邑有铁牛关口、狮子口、臼口,京山有张壁口、操家口、黄傅口、唐心口,潜江有泗港口、官吉口,共九口。”
其实,汉江两岸有许多水口,不止“九口”这一说法。所谓的“九口”,实际上是指汉江中游左岸一些历史上较有名望的河道口。其中,前面提到的“三口”都位于钟祥境内;接下来的“二口”原本属于潜江,后在1955年划归天门,分别隶属今张港镇和蒋场镇;而中间的“四口”,最初隶属京山,后在1955年划归天门的多宝镇。
一、钟祥“三口”
1. 臼口
在“九口”中,“臼口”的历史悠久,且具体遗迹较为明确,但“臼水”的实际遗存至今却难以确认。其他八口基本是分流岔口,唯有“臼口”属于分流的主要水口。“臼口”实际是指古代“臼水”流入汉江的入口。
根据《水经注》中的沔水篇记载:“沔水又东南与臼水合,水出竟陵县东北聊屈山,一名卢屈山,西流注于沔。”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也有记载,“鲁定公四年吴师入郢,昭王奔随,济成臼,谓是水者也。”这意味着,早在公元前506年,关于“臼口”的记载便已存在。
这一点可以从“臼口”名称的由来得知,到了明朝时期,由于抗洪抢险需要,皇帝下诏时误将“臼口”写成了“旧口”,由此引发了对“旧口”称呼的延续,而这一说法也一直流传至今。
即便如此,后来的许多地方志和水利志中,依然习惯性称之为“臼口”。据《钟祥县志》记载,明朝时曾在这里设立了“臼口驿”,“臼口驿”名字的由来便是因为“臼水”而得名。白居易的《臼口阻风十日》便是指此地。
1866年,官方军队与太平天国军队曾在此发生“臼口之战”。战场之一位于东南侧的京山永隆河,史称“永隆河之战”。但古“臼水”上游的河道,由于多次改道,早已在明朝中期与周边的其他穴口一道被填塞。到明嘉靖年间,古“臼口”随着钟祥境内其他水道的堵塞,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流向。最终,古“臼水”的流向改变,由原来的西行注入汉江,转为向东南流入天门河,成为天门河的源头之一。
由于水患频发,古“臼水”的流向不断变化,现代人很难准确界定古“臼口”的位置。根据乾隆年间的钟祥县志,古“臼水”在当时仍然保持向西流入汉江的流向,直至清朝光绪年间,《京山县志》则明确其流向已开始向南流去,最终与天门河交汇。
通过人工筑堤与改道的方式,历史上的“臼水”被迫改变流向。最终,古“臼水”与如今的“旧口镇”失去了联系,古“臼口”也随之消失。在如今的“旧口镇”,还有一些当地人记得古河道的痕迹,他们认为这些残存的河道遗迹,可能就是古“臼水”的遗存。
如今的“季家河”,被认为是古“臼水”的上游河段。而“清水档”则被推测为古“臼水”的中下游遗存。在此地曾经交汇的“赛子河”,今天则是“天门河”的主干道。
尽管历史的流转和地理环境的变化使得古“臼口”遗址变得难以考证,但通过对水系流向、历史文献的比对与考古发现,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它的原址。当地的老人们提到,在明中期修建堤坝时,曾用“箭杆堤”将老街一分为二,这一变化或许是导致“古臼口”位置发生转移的原因之一。若这一说法属实,那么古“臼口”就可能位于今天的“花园村”附近。
发布于:天津市犀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